1
根据王阳明的“心学”,破山中贼是容易的,而破心中则很难, 山中贼,有形易觉;心中贼,无形而难觉。
王阳明主张,将眼光投向内心,检讨内心的贪欲,发现心中的贼。
如何破解心中贼呢?王阳明总结了三点:一是心上修:静以养心,俭以养德。
| 引用(0)
王守仁不认同朱熹的理论。朱熹认为,世界本源是要人断绝七情六欲的,在这样才能心无旁骛追求大道。
一次,王阳明与禅师论道,王守仁问禅师是否有家,禅师回答说有。他继续问,家里还有人么,禅师回答,有母亲。他再问,想她么。禅师没有立刻回答,过了很久,感叹一声,怎么会不想!可是作为出家人,这是个没有了断红尘的回答。王守仁站起来道,想念母亲是不羞耻的,这是人的本性!禅师没有回应王守仁,却默默流下了眼泪。第二天,他就收拾行装,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 引用(0)
就知道我国明朝有个叫做王阳明(守仁)思想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却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误以为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最近,一直在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是不对的。
在程朱理学中,朱熹主张“知先后行”,王守仁则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知行合一”,他指出:“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引用(0)
写了一组“行之惟艰”的博文,结论似乎是:人之所以“行之惟艰”,就是因为常“折腾别人”,更“折腾自己”。
近些年来,常听到一个词,叫做“正能量”,准确的定义难以查到,却被人们不断地运用。
看抖音,我发现有一个抖音在解读“正能量”时,将“不折腾别人”和“不折腾自己”与“正能量”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了。
| 引用(0)
在各行各业中,幼儿园教师其实并不是一个难干的活,而今却成了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了。
许多年来,人们始终在寻找“普遍的适合”的幼儿园课程,并将美国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DAP)当作是样板,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发现“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本身就有诸多经不起推敲的东西,诸如教育并不可能运用“适合”和“不适合”去机械的衡量,教育还需考虑文化的问题等等。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