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很烦听取有些报告,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多是套话、废话。
    我想起有了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将多余的部分去掉。
    用这样的思维去思考教育问题,包括幼儿教育的问题,事情就反而清晰多了。换言之,思考教育问题必须抓住根本性的问题,而非去抓枝节问题,枝节问题太多,主干反而被弱化了。
0

教育,还是发展

2020/11/16    17:06    832    朱家雄 思想圆桌 不指定
    
    翻阅一下我曾写过的博文,发现2017年4月4日我写过一篇题为“幼儿园教育,我在想些什么”的文章:
    被人称为幼儿园教育领域内的一个老兵,我在想些什么?
    以前,我想的多的是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现在,我想的多的是为什么去做,在此导向下才会去想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换言之,前者聚焦于策略、方法;后者聚焦于价值。
0
    
    教育如同种植物。
    种植物,从种子发芽,到长茎长叶,到开花结果,在此过程中,人们要为种植的植物创造植物成长的各种条件。
    人们可以发现,在植物成长的早期,顺应其自然成长是特别重要的,过多干预,如施以太多的肥料、不适当的修枝打叶,甚至“揠苗助长”都会有害于植物成长,甚至摧残了幼小的生命。
0

    教育如同种植物。
    种植物,期望撒下的种子能发芽,发芽的种子会长茎长叶,然后开花结果。在此过程中,人们要为种植的植物提供阳光、空气、肥料和水。
    教育一群孩子,就好比撒下了一把种子。一把种子究竟有些什么种类的种子,每颗种子的性质如何,每颗种子成长的规律如何,应为每颗种子提供什么外部条件等,种植者其实不一定是清楚的,除非是非常富有经验的老园丁。
0

人生的意义(七)

2020/10/30    15:21    726    朱家雄 思想圆桌 不指定
    
    对于人生的意义,不少人相信人生就是为了“图个好的报应”,于是,坊间盛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生应该做善事、好事,将来一定会有好报。这个“因果报应”的说法,有时成为了一些宗教的教义,有时也成为了道德宣教的源头。    
    如果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人生意义的解释有积极的意义,主要在于社会对“人生意义”的解读,为的是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一旦所有的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能够去做善事、好事,那么社会就会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每个人都会善恶分明地去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  
分页: 54/490 第一页 上页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