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一次题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学前教育论坛》的国际研讨会上,《重访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的主要作者托宾、薛烨等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注文化传承的学者们参加了这两次研讨会。
    《重访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简称:《重访》,下同)是一个基于民族志研究的报告,是作者继1997年出版的《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的后续研究,这两本书在国际教育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该书的中文版已于2014年在我国出版。
0

    近二、三十年来,笔者发表了一些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评论文章。而今,回顾这些评论文章,不仅有值得“回味”之处,还能对当今进一步思考“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关乎于文化的适宜性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所针对的问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幼儿园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0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柱,但凡涉及教育的问题,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学前教育也不例外。我国的学前教育理应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又称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是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教育的根本。
0

    以下这篇文章也是笔者在2015年发表的。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都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前教育即使再有特殊之处,这一本质属性不会改变,那就是对社会知识、文化的传递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养,并通过培养人来维持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服务。
    在我国,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0
    
    以下这篇文章也是笔者在2015年发表的。  
    自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最初阶段起,我国的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约三十年来,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主流话语”中,却没有将此作为一个重要话题。如果说,在改革初期为了“矫枉过正”,为了“不以一种倾向影响(或者掩盖)另一种倾向”,那还“情有可原”,但是到了改革的中后期,特别是在我国新凸现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的当今,还依然不去关注这个问题,那就成为问题了。
分页: 47/490 第一页 上页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