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记得一年前的7月,我有一篇博文,写的是在疫情期间我撰写了一本题为《俗话幼儿园课程》的书。经由一年的过程,这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近日里,在云南昆明,有人请我为当地的教师做一次培训。我很多次地到过昆明,做过许多次的教师培训,生怕所讲的内容太过“老套”,引不起教师的兴趣,于是,我就用《俗话幼儿园课程》书中的一些内容为教师做了一次培训,尝试用一种“一听就懂”的方式给教师讲解“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的“大道理”
0
  
      “全球化”,已经被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作为思考学前教育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全球化”这个发生在当今的现象和进程,不同的立场有绝然不同的观点,在学前教育领域里同样如此。

        对于“全球化”的褒贬
    全球化,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虽然它早已发生。电力的使用、广播的兴起、电话的出现、新闻出版和电视的普及等,任何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比不上互联网,互联网成为了全球化进程的有力推手。
0
    
    英国广播公司(BBC)日前拍摄了一部题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纪录片,曾引发了世界各国关注教育问题的人们的各种言论,不同的人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诠释了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并赋予自己生成的意义。
        
        一场闹腾的、但很真实的“恶作剧”
    如果没有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的PISA测验,
0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教育讲的是“规矩”;自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的教育讲的是“自由”。前者由“规矩”演绎出了“纪律”、“遵守”、“服从”等,其背后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后者由“自由”演绎出了“自主”、“自选”、“自我满足”,其背后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人的教育在向西方人学习,西方人的教育也在向中国人学习,这叫文化交流、文化融合,这被称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中国人的教育同时在排斥西方人的教育,西方人的教育也在排斥中国人的教育,这叫文化安全、文化反殖民,这被称作为东西方的人始终在默默地遵循着自己“隐性的文化逻辑”。之所以要互相学习,
0
  
    在一次题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学前教育论坛》的国际研讨会上,《重访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的主要作者托宾、薛烨等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注文化传承的学者们参加了这两次研讨会。
    《重访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简称:《重访》,下同)是一个基于民族志研究的报告,是作者继1997年出版的《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的后续研究,这两本书在国际教育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该书的中文版已于2014年在我国出版。
分页: 46/490 第一页 上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