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在近来参加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免不了被要求做些关于幼儿园课程的报告,我的题目大多出自《俗话幼儿园课程》这本书,我的意图是“用谁都听得懂的话去讲解幼儿园课程”,看来效果还不错。
《俗话幼儿园课程》是今年6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近来,出版社编辑告诉我,在没有做宣传的情况下这本书已经售馨了,去年11月重印了,即不到半年的时间作了第二次印刷。
| 引用(0)
体会三:有一批幼儿教育骨干已经越来越理性了
以前,我们一直在抱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是感性的,跟风是最常见的现象,只要外面刮来了什么风,马上大家都会跟着跑。三十多年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幼教人遇到的事情太多了,现在大家多少心中有了“定力”,有了“基准”,不再“见了风就是雨”,
| 引用(0)
因为疫情,也因为年龄,我现在比较少参加学术活动了,只是碍于旧情,偶尔会去参加少数的活动。
近两三个月里,去了杭州、南宁、深圳和重庆,参加了几次学术活动,与幼儿教育界的人士作了一些关于“幼儿园课程”问题的交流,当然会涉及自己的一些想法,还是有些体会的。
体会一:幼教工作者很无奈
| 引用(0)
在我看过的书中,《易经》是最难阅读的一本,虽然想要去读懂,但至多只知道一点皮毛。即使是这样一些非常粗浅的知识,也会让我意识到要做一个中国人,就应该知道中华文化的渊源,知道中华民族认同的价值,知道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智慧和思维模式,即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智慧,所有这些,都能从《易经》中找到答案。
《易经》既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首倡者
| 引用(0)
一叶杏黄,飘落园林,便成了诗。深秋的园林,有着白的院墙,黛的屋檐,灰的湖石,绿的竹林,红的枫叶,黄的银杏……这正是诗人笔下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长在园林中的银杏,不沾粘寺庙的仙气,也不羡慕宫殿的华贵,它只是伫立在曲幽通径处,却如玉树临风的君子,它只默默地生长在亭台楼阁间,为亭台楼阁增添异彩。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