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论述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有不同层面的阐述,即高级层面、中级层面和低级层面。有个普遍规律,那就是,低级服从于中级,中级服从于高级,用学术语言讲,那就是所谓的“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等服从“大系统”,换言之,前者必须与后者保持同源性。
我常用“茶”来说明不同层面的与“茶”有关的问题。
在高级层面上说“茶”,那就是“茶之魂”,在这个层面上说“茶”,
| 引用(0)
因为要寻找《对崛起中的中国学前教育的重新思考》一文的出处,我意外地发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2015年5月14日)我还在由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等主办的题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我国的学前教育”国际学前教育论坛上的另一个主题发言《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而今,我发现我国有些从事学前教育的学者开始涉及这个话题了,这是一件好事。我重温了这篇演讲稿,发现6年多前我发表的演讲,还是很有意义的。
由于发言稿太长,我将一些主要的观点摘录如下(附录中有原文):
| 引用(0)
这一、二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人上传了我多年前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对崛起中的中国学前教育的重新思考》,我已经忘了在哪里发表过,查了一下,才找到出处,那是2015年4月20日我在由中国教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题为“世界学前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国际学前教育研讨会的主题发言稿。我重温了这篇演讲稿,发现6年多前发表的内容,现在依然特别有意义。
由于发言稿太长,我将一些主要的观点摘录如下(附录中有原文):
| 引用(0)
我又从“指导思想”到“原则”、“内容”“方式”、“实施”“运用”,看了一下我国2021年3月由教育部、中组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联合颁布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总体上讲的都是崔保师在《光明日报》上所阐述的内容。这就让我想起了我经常讲的一句话:“不要将方法的问题上升到价值的问题”。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人,经常会钻在“小圈子”里,不顾价值在哪里,热衷于于讨论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 引用(0)
我看了一下,在国内,大凡涉及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文献和实施方案,大多只是借鉴了西方国家早期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而没有去研究其价值所在。
确实,评价的根本就是在测评所要的价值是否得以实现,否则,评价就会失却其意义。如若去研究一下有关早期儿童教育的各种知名的评价,每一种评价都将其价值讲述得清清楚楚,而评价的实施一定是在其价值引领下实现的: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