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是一篇引自《哈佛家训Ⅱ》 的短文:
    一位著名的画家有一个6岁的孙女,她也很喜爱画画。
    孙女画了一棵树。
    画家说: “孙女,你画的树不对。”
    孙女说: “怎么不对呢?”
    画家说: “树枝不对。”
    孙女说: “树枝怎么不对呢?”
0
    
    如果说,曼陀罗式的图形是儿童美术走向成人美术的桥梁,那么小太阳式的图形是儿童美术走向成人美术的另一座桥梁。
    到了一定的成熟程度,幼童也会不厌其烦地重复画小太阳式的图形。可以想象,小太阳式的图形也是一种能给予幼童良好视觉形象的、平衡的和协调的图形,是一种可以被幼童用来表达自己想要表现、表达思想和事物的符号。
0
  
    “蹴鞠”,是指古人用脚蹴、蹋、踢球的活动,古人蹴鞠所踢的球,是用皮子缝合而成的,里面塞满羽毛一类的填充物,因此古人将它称之为“毬”。以后,球里的羽毛填充物被动物的膀胱替代,膀胱可以吹气,使实心球成为了充气球,不仅使球的重量减轻,还使球有了弹性。球因为没有了羽毛,“毬”字也改成了“球”字,回归了球的原意,即人类最初发明的球是用低质的玉石做成的。蹴鞠所踢蹋的“鞠”,
0
    
    在《庄子·秋水》中,有一个关于“鱼是否快乐”的辩论,讲述的是战国时期我国两位思想家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的对话:
    有一天,庄子(惠)与惠子(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鯈鱼说:“鯈鱼在水里自由穿梭,悠然自得,这是鱼儿的快乐啊!
0

    大约十年前,我在南方的一所大学里做过一个关于如何去做观察、纪录报告,其核心就是“儿童是一本读不懂的书,即使读不懂,还是要去读”。在这个报告里,我提出:(1)对原始思维的研究,(2)对自己儿时记忆的追溯,(3)儿童发展理论的解读,(4)对儿童多种“语言”的解读等,可以帮助我们多少贴近一点幼儿。
    近十年过去了,
分页: 33/295 第一页 上页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