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焦点:让“教室”发生变化
2006-08-30        点击:6343

[访谈]

课程改革的焦点:让“教室”发生变化

本刊记者       刘晓燕

 

上海市学前教育第二期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全面推广和深入实施,给幼儿园的创新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认清课改的意义?如何清醒地看待课改面临的问题?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学前教育二期课改教师参考用书主编朱家雄教授。

 

本刊记者:朱老师,您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专家,是上海市新一轮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和亲历者,我们很想请您就目前正在推进的上海市课程改革作一基本评价?

朱家雄:我认为上海当前正在推进的学前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很重要,而且正在被全国的学前教育界所关注和看好。作这样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起步较早,第一期课程改革为第二期课程改革的推出和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上海市政府的职能部门动用和整合一切优势资源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三是上海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原有的基础较好,学术理论研究力量较强,四是上海幼儿园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园长和教师队伍。

另外,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定位、经济状况、人文环境及对世界的开放和接纳程度,也都对上海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上海学前教育在面向世界的同时得到的信息最多、最快,但上海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却很少盲目地紧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上海的课程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与国际上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结合成一体的问题,因此,上海市课程改革的许多实践经验对全国同行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启示作用。

因此,我认为上海学前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与上海城市发展定位相适的,是符合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学前教育纲要》的基本精神的。我不能说上海的每所幼儿园在实施课程改革中都发生了变化,但至少在上海的课改试点园中,你会发现所实施的课程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园所的面貌也有了很多的改观。

本刊记者:您认为新一轮课程与教材改革给上海学前教育、给上海的幼儿园带来的最突出变化是什么?当前推进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朱家雄:最突出的是,你可以从园所的环境和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很多变化,例如,不少教师能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能致力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能激发和保护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专长,等等。当然,也不是说能这样做就一定都是好的了。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两面,人们强调在某一个方面的时候,往往会削弱对另一个方面的关注。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搞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课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在不断调适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平衡。

我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可能还不是课程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上海市已经发展了自己的课程,但教师能不能理解其价值、会不会有效地去实施课程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已经不把关注点聚集于课程本身,而是化很多时间来关注教师该怎么利用所提供的平台——教师参考用书和其他课程资源——让“教室”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在课程层面上的,而是在教室里发生的,每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了“教室”可以发生哪些变化。课程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身上。

总之,推进课改有两种做法,一个是改变课程,一个是改变教师。现在课程已经改了,我们已不可能再重新走回头路去实施那些结构化程度很高的教材了,我们必须在改变教师上下工夫,最近几年里,我们一直在这个方面进行着努力。

本刊记者:很想了解在改变教师这一问题上您有何具体的见解?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研究的成果?

朱家雄:我认为要改变教师,首先要给教师一个可以促使他改变的载体或操作平台。我们上海已经了这样的一个载体和平台,那就是《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给予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余地。其实,对教师而言,并非一定要用这套参考用书,但是,如若没有一个好的操作平台,教师是难于把握课程的,变革是无从着手的。此外,要根本改变以往的师资培训方式。原来的师资培训要求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实践”,于是向教师讲述许多大道理,这样的做法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导致的结果常常是教师嘴上会讲一大套的理论,但在教育实践中却不会做或做不好。所以,我们现在倡导要实实在在地做园本教研,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把对教师的培训落实在幼儿园的教学研究中,通过对一个个典型的、生动的案例进行剖析,让教师慢慢去领悟出一些道理,并最终自觉地把握开展教学实践的有效方法。

我们发现有幼教界有很多优秀教师并不一定有多少高深的专业理论,但是,她们在教室里的教育行为就是十分出色,无可挑剔的,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下,她们适当的教育行为是自动化的、不由自主的、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很高的本领。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讲究感觉和领悟力。我曾经与上海的四位特级教师去某地讲学,当着许多听课教师的面,我请她们每人当场设计一个教育活动,结果她们设计的教育活动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这就是高水平。因此,作为教师,第一不能离开教学实践;第二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第三要有灵感和悟性。

本刊记者:您是第一个提出参考用书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操作平台”这一观点的专家,当时这种说法对教师如何处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有很大的启示,也给教师实施课改以信心和支持。但是在教师实现让“教室”发生变化中,您认为当前教师在教学技能上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朱家雄:我认为教师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不善于设计活动,或设计的活动没有多大的教育意义。这个问题还是需要通过“平台”来解决。上海的《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其长处在于,在这样的一个“操作平台”上,教师的手脚很放得开。当然也有弱点,对于专业水平不高的教师而言,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现在,市场上到处都是高结构化的教材,它们并不难操作和实施,但是与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距甚远。上海市的《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是低结构化的课程资源,对操作这样的课程的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得好的。

我以为,一套好的课程起码有三大特点:一是材料好,二是目标清楚,即不管是重教学的过程还是教学结果,都要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和合理的表述;三是教学过程要与目标相一致。这三点在传统的高结构化教材中也能体现,但是,在低结构化的课程资源中,要求这样做,远比传统的做法困难,教师往往难于把握。表面看,由于强调了要适应孩子,孩子在活动中好像开心了、自主了,但教师在活动中却失却了方向,把握不住活动的价值。

针对上海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把握住设计教育活动的各个要素,例如故事学习,首先要选好故事内容;其次要了解故事内涵,故事内涵很丰富但教师到底抓什么,到底要实现哪些价值;再次是思考如何实现这些价值。这三点把握住了,事情就好做了。

本刊记者:您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副理事长,能否请您对当前整个中国学前教育的课改现状谈些看法?

朱家雄:我认为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思考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经济状况、文化差异等,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课程。

 

 

《上海托幼》2006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