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家简介 专家著作 专家论文 学术交流 学前教育课程资源 专家推荐 交流论坛 博客 联系我们
幼儿园教育的文化思考
2015-09-08        点击:3148

    五年前,笔者参加了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国际建构主义教师学术研讨会,并被邀作了一个题为“建构主义理论在当今中国学前教育中的影响”的报告。由于笔者比较熟悉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理念、策略和方法,而且也熟悉参加会议的不少持建构主义观点的学者和教师,还曾在中国做过这类的研究,从学术上说,报告本身得到了与会的建构主义学者们的广泛认同。在报告后的提问阶段,几乎所有的听者都将问题集中在同一个点上,那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政治对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中运用的容忍度有多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的回答基本持非肯定的态度,其理由不仅是由于笔者的理论视角,而且是由于笔者经由十余年的时间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

从一个新研究的结论说起

    在去年杭州召开的“环太平洋地区学前教育第11届年会”上,一组学者作了有关“文化与学前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他们报告的内容基于他们二十多年的研究,特别是数年前的一次新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运用的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新一次研究的成果在2009年以《三种文化下的学前教育》(新版)发表,再次引起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该研究的主持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托宾(Joseph Tobin)教授在其题为“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的报告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的批评者和支持者们都认为,物品、观念和人都以飞快的速度在不同国家间进行着流通,不同的国家变得更为相似,文化的冲击不再那么突出。在全球化中的世界系统理论,整个世界正在融入一个系统,于是来自最强势、文化输出的国家的观念(包括对教育的观念)将要统治其他国家。这同样也是现代化概念和理性化概念所预测的全球化结果,那就是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逻辑,最理性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广为传播,并替代传统的本地教学方法,而这些本地教学方法原本是缺乏理性和功能性的。这样的结果是在全球各地不断地迅速出现各种教育实践方法和理论。

    “我们研究中的三个国家对上一代人的学前教育是否也符合这个说法呢?自从80年代中期起,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幼儿园是否有变得越发相似?我们的答案是一个字——‘。我们的结论是虽然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但中国、日本和美国当下的学前教育方法和对上一代人的学前教育方法相比,并没有变得更为相似。或者换个说法,他们有些方面更为相似,而另一些方面更为不同。我们的研究表明一些文化中的实践方法已被外国的所取代,另一些则在全球的观念竞争中一直保持完好无损,也有一些变成了我们所说的混血体,还有一些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我们2006年和2007与中国学前教育者的最后一轮访谈中,我们发现1990年至2005年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味追求改革主义及儿童中心论的教育已经开始被一种对传统式中国教育的价值认同所平衡。这让我们预测,现在这段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时期将渐渐被不断巩固本土教育法、本地化及国内外教学法的混合法所取代。在改革主义的推动下,将会出现一种由杜威理论、维果斯基、方案教学、瑞吉欧和儒家思想、社会主义规则和中国传统教育的混血教学法,其中传统教育中记忆、表现、技能掌握、文本知识和批评非常重要。

    托宾等人的研究结论对于我们一直纠结的一个问题给予了一个十分到位的诠释,这个问题就是:近二、三十年来,为什么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会出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状。托宾等人的研究结论似乎告诉我们,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态是必然的结果,是文化、政治等因素使然,而且并非是坏事,相反可能是好事。

文化交流、引进、保护、传承和创新

    文化是个难以界定的概念,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会导致对文化概念作不同的解释。

    美国人类学家Kroeber, A.L.和 Kluckhohn, C.(1952)曾罗列过从1871-1951年期间人们给予文化所下的164种不同的定义,最终给文化作了这样的定义:“文化的核心是传统观念(即经由历史的演变和选择保留下来的观念),尤其是附属于观念的价值。文化一方面是行为产品, 另一方面又是构成远期行为的必要条件。” 

    教育人类学家运用人类学知识研究教育问题。教育人类学研究强调的是文化传递,包括在群体内文化的代代传递,以及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的跨文化传递问题,例如,研究如何明确各种文化的利弊,从而扬优弃劣,选择、保存、传递和创造新的文化,避免个体或群体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连续性而导致的文化不适应问题,又如研究每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制定教育政策、设计课程和教育方案等实践层面的问题等。在教育人类学家的眼里,文化具有普遍性,一切人都拥有文化,但是,文化在每个地区或每个地域都具有其独特性;文化具有稳定性,存在内聚力和结构,但是,文化也是持续不断发生着动态的变化的;文化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但是,却很少被人意识到。根据这样的理论进行推演,那么,人的信仰、理念和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它们在普适意义上的推广和运用都是不合理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那么,在一种文化中的信仰、理念和行为,也是不能被当作为一种标准,用以对另一种文化中的信仰、理念和行为进行有意义的评价。因此,在思考幼儿园教育问题时,既要立足于自身文化的传承,又要吸取其他文化中存在的精髓。如若放弃对文化的关注,放弃在价值层面上的思考,很有可能会使人陷入“技术主义”的泥坑,着眼于解决细小的问题,而忘却了幼儿园教育的根本价值。

    各种文化都有其精髓,都有值得其他文化借鉴和吸收的东西,各种文化的沟通、交流、分享和共存,这是达成文化生态平衡和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起,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许多国家的人口在种族、文化、语言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吸取其他文化中能被本土文化所用的成分,常会有益于补充、补偿、修饰甚或革新本土文化中不足的地方。各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分享能激发每种文化的活力,并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各种文化的共存,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世界保持多种色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幼儿园教育领域内曾引进过大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对于它们的介绍和引进,曾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

    然而,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幼儿园教育理念和方案能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而各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案能分别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儿童。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生活在某种文化环境中的人群,尽管会受到异种文化的影响,甚至是很大的影响,但是,与他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所有一切,都是与其自己所在的文化最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应该是与其所处的文化相匹配的,是与其所处的文化的基本价值相一致的。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对待多种文化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常常采用的是“同化”的态度和方式,即将一些非主流文化纳入主流文化之中,使之成为主流文化的一个部分。随着对文化生态保持平衡问题认识的提高,随着民主意识在真正意义上的加强,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和“去殖民化”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共生、共存,需要尊重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文化。

    原本,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后来,由于某些文化被信奉为“先进的”主流文化,并被用于“替代”其他文化,导致文化生态平衡的破坏;现在,人们开始关注文化的多元性,努力使各种文化都能在公平和平等的状况下得以共存、传承、发扬和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千年文明的历史,铸就了中国人印刻在心灵深处的价值观以及与此紧密联系的思维定势、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是绝然不同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分别根植于两种绝然不同的价值观,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尊重、对集体利益的服从、对结果的索取等等,都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相反,欧美文化崇尚的则是个性的张扬、自由的表现和表达、对过程意义的追求等等。在对待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特别是在对待两种文化所依附的价值观念时,并不存在是否要去判断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的问题。在我国,思考幼儿园教育的问题,在引进基于欧美文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同时,更应该想到的是如何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运用欧美文化的价值标准去衡量中国文化背景下包括幼儿园教育在内的问题,虽然有可能给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也有可能会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误导,甚至有可能会毁坏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因此,积极的态度是立足于本土文化,正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面,吸取外来文化中的积极面,在新的基础上构建更为先进的文化。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包括引起了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全世界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文化范畴中,全球化意味着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更为广泛和快捷,意味着文化的变迁过程更为明显,同时也意味着对多元文化的强调更为必要。有多元文化的存在和争鸣,世界才会多彩,如若以所谓的“科学性”取代多样性、差异性和地域性,则有可能陷入一种“文化殖民”或“文化自殖民”漩涡之中每个幼儿教育机构,每个幼儿园教师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成长的历史、知识、信仰、价值观和兴趣等,都需要从自身的角度思考幼儿园教育的问题。面对多元文化,如何学会能够自如地面对种族、文化、性别、性别定向、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多样性,多元地思考、发展、实施和评估幼儿园教育的问题,而不是脱离文化背景,简单地运用所谓的“科学的”或“客观的”标准去运行,这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含蓄的中国幼儿园教育文化逻辑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人们可以非常明白地看到,我国的幼儿园依然在运用一些不同于许多西方国家幼儿教育机构的方式在运行整个幼儿园教育的过程,这样的运行方式并没有权威的实体在积极倡导、推行、评估和监督,有时还与所谓的“主流”理念之间存在着一些冲突。例如,在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幼儿园放弃过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依然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施相对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即使在本该让幼儿自行选择、自己操作的区角活动中,教师也很难真正意义上做到放手让幼儿自己活动等等。

   正如托宾所说,“在当代中国教育中,呈现出一个本土化运动的增长态势,这与儒家运动有相似之处。这些运动的思想批评了人们太过热衷于进口国外东西的观念,却没有花充足的精力将它们本土化,还批评了忽略中国思想中积极方面的行为。这些运动非常直接地把目标定位在恢复中国传统课程的价值和教学方法。这些为了保留并再次引入所作的努力是有意识的、明确的,标志了中国文化实践正在中国教育中崛起。但我们认为我们在当代中国学前教育中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观念和实践,大多数更是通过非正式的、未被注意的传播机制保留、传承,而非有意识的或者通过政治性努力的。中国学前教育含蓄的文化逻辑,在实践中体现为对技能、表现的重视,例如故事大王的活动;对每天一起做身体运动的重视,例如可以在全中国幼儿园,以及其他很多社会领域里,可以发现大家每天做操锻炼身体;对使用批评以提高自我的重视,例如在故事大王以及教师通过专家及同事的批评来发展职业的案例。即使中国学前教育经历了巨变或者是非常艰难的改革过程,对学生表现和技能掌握的传统要求、对榜样和批评作用的信念以及对集体活动的热衷都将是该被保留下来的观念和实践

   “鱼是最后一个知道自己是生活在水里的。”我们都生活在中国文化之中,却往往忘记了自己生活在那里。好在文化让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依然依赖于它,离不开它,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没有意识的。

责任编辑: ezness
收藏本页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4 -2015 朱家雄学前教育研究网 技术支持: Eznes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