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家简介 专家著作 专家论文 学术交流 学前教育课程资源 专家推荐 交流论坛 博客 联系我们
上海市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载体——上海市
2006-08-29        点击:4935

上海市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载体——上海市

《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

 

作为上海市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载体,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简称《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上海市幼儿园使用已有两年了。上海市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正以极大的热情,贯彻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地方政府颁布的“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在试用《用书》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不少幼儿园教师反映,这套《用书》理念新,思路活,弹性大,材料实。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园教师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这套《用书》组织和实施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并收取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一些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更是强烈地感受到使用这套《用书》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的是“操作平台”

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要能达成预期的目标,教师运用以“过程模式”设计的低结构的教育材料是一个基本保证。作为上海市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载体,《用书》为教师提供的就是这种低结构的教育材料。

根据国家和地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导向,课程应注重过程,应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贴近,能符合幼儿的兴趣,满足每个不同幼儿的合理需要,特别是游戏活动的需要。但是,常见的幼儿园教材或教师参考用书中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教材编写者预先设计和编写的,要求全体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目标,难于与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贴近,难于真正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特别是游戏活动的需要。

根据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导向课程应为幼儿园教师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教师能根据自己特定的教育对象,对教育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但是,常见的幼儿园教材或教师参考用书,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都是同一的要求,难于适合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

如果我们期望有人能够编制一套既能符合国家和地方法规和纲要,又能让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能按部就班加以实施的教材,那么,这种期望是不会成功的。高结构的课程和教材虽然容易被教师操作,但是这种课程和教材本身就与当今国家和地方对幼儿园教育的导向相悖。

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尊重儿童活动的权益,满足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要尊重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在与儿童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那么,我们只能改变原有的思路,不是为教师提供现成的教材,而是为他们提供“操作平台”,让他们能在这个低结构的“操作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如果说,上海市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有什么突破的话,那么,其突破之处就是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操作平台”,而不是提供了每个教师都能照本宣讲的“教材”。

如果将《用书》仍然看成是一套教材,那么,平心而论,这套《用书》的可操作性似乎并不很强,这就是说,它不象许多常见的教材那样,教师可以轻易地拿来照搬照用;这套《用书》的学科逻辑性似乎也不很强,它主要没有依据循序渐进、小步递进的原则加以编写。

如果将《用书》看成是一个“操作平台”,那么《用书》就是教师发挥自己才干和创造性的用武之地。《用书》将处理好儿童生成的学习任务和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即处理好儿童自发、自主的游戏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之间的关系作为编写的突破口;将适合不同层次的幼儿园和不同水平的幼儿园教师作为编写的一个基本出发点,通过选择和生成的过程,使教师的教育能与幼儿相适合,能与教育的具体情景相适合。

《用书》的编写特点

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在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上。结构化程度高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强调课程预设的目标,强调教材和教师规定的教学任务,强调按教育目标是否达成而进行的评价;相反,结构化程度低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强调的则是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过程,强调儿童生成的学习任务,强调根据儿童的参与性、教师的满意度等因素进行的评价。上海市《用书》的编写,在设计思路上反映的是低结构化课程和教学活动的特点。

低结构的课程在表述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往往是比较泛化的,有时甚至没有明确的目标。例如,著名的High/Scope课程,其活动是没有具体目标的,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时,关注的是课程的关键经验。又如,方案教学的活动目标也不是固定的、清晰的。上海市《用书》在陈述教育目标时采用了“过程模式”的设计方式,淡化和泛化活动的目标。例如,在“我自己”的主题中,有一个“和影子作迷藏”的系列活动,它们的目标为:“对身体的影子及其变化感到好奇”、“在比较中感知和探索影子的基本特征”。这两个目标只是对一系列教育活动提出的一般要求,而不是行为目标。

低结构的课程在表述教育活动的内容时,活动内容的开放性程度较大,陈述较为宽泛,留有可再加工的余地,有时还跟随儿童的经验而转移,这就是说,为教师和幼儿留有选择、创造和生成活动的空间。上海市《用书》在陈述教育内容时,为教师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去组织和实施教育内容留有了充分的余地,给予教师许多选择和生成活动的机会,这些机会主要是通过“资料库”、“开放性问题”、“案例和分析”、“教研之窗”等途径得以实现的。教师在运用《用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这些途径,组织和实施与自己教育情景相适合的教育活动。低结构的教育活动,教育评价的依据主要不是预设的目标,而是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参与性,是师生间有意义的互动,是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等等。上海市《用书》在评价方面不是以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其关注的主要是教师对自己的反思和专业成长。

与高结构的教材相比,低结构的教师参考用书是很不容易编写的,而且,也不容易被已经习惯于使用高结构教材的教师的认同和理解。作为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书》是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编写而成的,是通过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严格审查的。在我国,现有的教材(或教师参考用书)大都是以“目标模式”的思路设计和编写而成的高结构的教材,而上海市《用书》则是目前国内很少数几套以“过程模式”设计的“教师参考用书”之一。这种与高结构化教材不同《用书》,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也正在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和运用。

权衡得失以后的决策:倡导“课程园本化”,而不是“园本课程”

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在上海市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充满了对利弊得失的权衡,特别是对倡导“园本课程”还是“课程园本化”的权衡。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制订有关学前教育的法规和纲要,没有统一的教材或教科书,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主要由教师自己确定,这就是说,在课程纲要的指导下,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活动材料,也可以自己设计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园本课程”是顺理顺章的事,因为从道理上讲,这样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幼儿教育机构为本位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让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但是,这样做是需要有许多条件作为前提的,特别是:首先,社会文化要能够充分认同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充分尊重作为个体的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社会要有经济实力充分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质量。第二,教师要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第三,要有专业的教研、培训和督导人员和机构,经常地辅导和帮助教师。

在当今,在我国这样搞“园本课程”尚缺乏这些条件。且不说,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我国的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运用统一的、标准化教材,他们对于重过程的低结构课程尚无太多“感觉”,要求他们去搞低结构的“园本课程”,其结果不仅会化费很高的代价(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而且往往会将课程搞成零落不堪的“一堆东西”。

我们并不反对少数有相当水平的幼儿园去发展适合自身的园本课程,但是,在当今,我国大部分幼儿园教师主要还只能是课程的实施者,还不会当课程的设计和编制者,他们的专业水平还不能保证他们做好园本课程,我们的专业教研、培训和督导人员和机构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辅导和帮助教师做好园本课程。

基于这样的现实和思考,上海市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并没有倡导每个幼儿园去搞自己的园本课程,而是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帮助教师通过使用《用书》的过程,逐渐懂得什么是低结构的课程,逐渐懂得怎样去处理好教师预设和儿童生成的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逐渐懂得如何在教育实践中通过选择和生成的过程,将《用书》中所提供的教育材料变成适合自己幼儿园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课程园本化”)。

权衡利弊得失,我们认为,在当今,让幼儿园教师通过自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用书》去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比让他们自己化大力气去设计和编制自己的课程和教育活动更为有效,因为这样做,教师只需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主要由课程专家和有丰富经验教师们编制的材料上下工夫,通过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使课程和教育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样,他们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幼儿园的其他各项工作。

在市场经济日趋活跃的背景下,教师能找到许多种类的教育、教学参考书籍或教材,于是,有些幼儿园教师误以为教学参考材料越多越好,这样做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其实,每套编写得尚好的教师参考用书或教材,在编写时都有其独特的指导思想,其内容都有自身的逻辑体系,打破原有的体系,除非要对它们有深刻的理解以后才去进行,这样做还有一点成功的可能,否则,一定会适得其反。其实,选用多套材料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教师只凭自己的所好,将原本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搞得支离破碎,还有可能将许多胡编乱造的教材当作好东西使用。

一套质量上乘的幼儿园课程,是课程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合作,经由千锤百炼的过程打造出来的,而不是心血来潮拼凑而成的。上海市《用书》是一套品质优良的幼儿园课程,面对这样的课程,如果说,一些业务水准较低的幼儿园教师一时还不能适应,尚需时间进行自身提高,那还情有可愿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业务水准尚可的幼儿园教师而言,不是努力去钻研,而是自行另搞一套,这样做实际上并不聪明,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很累,而且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二期课程改革能否获取成功的关键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尽管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时还是存在许多迷惑,例如,在处理儿童发展教师教学、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等矛盾时,常常不知所措。在许多情况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常常只是停留在教师的嘴上,实际所做的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事。其实,幼儿园课程改革能否获取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课程改革后,幼儿园教师懂得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想法,但是,新名词、新概念并不自动带来教育实践的改变,新的理解并不等同于新的行为模式,这就是所谓的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差别。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如何保证自己的教学有意义,这是十分困难的。

课程改革以后,幼儿园教师普遍认为当教师不容易。教师对特定教育情景下自己行为的把握,只能依靠他们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依靠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改进,依靠他们群体的相互协作、对话和共同建构。

上海市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从教育纲要到课程指南,再到教师参考用书,是配套的是一个系统。不管这个系统在设计中有几多富有价值和创意的东西,课程改革能否取得预定的成果,主要并不取决于这个系统本身,而是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的水平和状况。

因此,上海市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有这样的一种企望,那就是,使这套《用书》能在被幼儿园教师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积极促进师生互动的过程,成为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过程,更能成为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过程。我们相信,随着上海市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会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关注点。

 

《幼儿教育》,2005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 admin
收藏本页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4 -2015 朱家雄学前教育研究网 技术支持: Eznes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