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家简介 专家著作 专家论文 学术交流 学前教育课程资源 专家推荐 交流论坛 博客 联系我们
幼儿园教学的“产出”和“产能” ——五谈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2015-09-08        点击:2931

       近些年来,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引起了幼儿教育界人士广泛的关注,是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幼儿园除了游戏活动以外,教学也是一类基本的活动,存在教学,就一定会涉及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也是因为人们已经感悟到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有效性问题已经到了非提到议事日程上加以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产出”和“产能”

      人们常用伊索寓言中一个“鹅生金蛋”的故事,说明“产出”与“产能”失却平衡的道理:

       一个农夫获得了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农夫变得更贪婪、更急躁,这个鹅每天生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需求。他将鹅宰杀了,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然而,他看到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却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这则寓言生动地告诉我们,“效能”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就是期望获得的结果;一是“产能”,即鹅,就是借以达到目标的资产或本领,人们借以达到策划结果的资产或本领,可分为人力、物力及财力3类。所谓有效性,指的是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对有效性的衡量,往往依据的是“产出”与“产能”是否平衡,“产出”与“产能”达到平衡,才能称作有效。“重蛋轻鹅”,会使产金蛋的资产或本领都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则会使人与鹅生存维艰。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会有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既包括一定的教学设施与设备的投入,也包括师幼时间、体力与脑力的投入,这就是“产能”。任何的幼儿园教学过程,都与师幼各自时间的流逝和消耗联系在一起,时间之所以被看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乃是因为它直接标志着生命的消耗与流逝。

       由于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赋予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学活动的“产出”就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而言,在考察和评估游戏成分较少的教学时,更多关注的是教育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预先计划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完成预设的目标;在考察和评估游戏成分很多的教学时,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预先计划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与儿童的契合程度,更多反映的是幼儿自主学习为主的倾向和对幼儿生成的学习任务的回应。前者的“产出”往往是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评估比较容易,比较客观;后者的“产出”往往是幼儿获得的能力和养成的态度、习惯等,评估比较困难,比较主观。

    相比较而言,由于幼儿园教学的“产出”具有多元价值性、不确定性和情景性,会比幼儿园教学的“产能”更难以测量和评估,因此,会给衡量幼儿园教学的“产出”与“产能”是否平衡带来困难。换言之,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判断是困难的,是与教育价值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幼儿园教学中“产出产能之间的失

       就“产能”而言,物力及财力资产尽管重要,人力资产则更为重要,在考察“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时,首先要关注的是人力资产问题。具体地说,在考察幼儿园教学有效性时,首要关注的问题应该是师幼时间、体力与脑力的投入与产出之间是否平衡,即教师和幼儿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否与得到的预期结果相一致。

       而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太多“产出”与“产能”之间失却平衡的现象,幼儿园教师被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很少有产出,甚至没有产出的事情:

      例如,要求幼儿园教师自己去做玩具和教具,特别是要求教师利用废物去做玩具和教具,并以能否创造有新意的、“与别人不一样”的玩具和教具作为接受嘉奖的标准,就是一个“产出”与“产能”失衡的案例。

      这种做法的“产出”预期,其一是客观上存在一种能适合教师所面对儿童及其发展的玩具和教具;其二是这样的玩具和教具在市场上并不存在,或者用废旧物品替代或自己制作会节约成本;其三是教师能够通过努力,达成这样的预期。

       这种做法花费的“产能”,或许在物力和财力上不算太大,但在人力上却往往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在客观上很难判断是否真的存在一种能适合教师所面对儿童及其发展的玩具和教具,即使存在,至多不过是成人的一种解释;其二是市场上到处可以找到形形式式的玩具和教具,不少玩具和教具价美物廉,它们都是许多年来人们研究或经验的结晶,认真选择玩具和教具会比自己制作更为有效;其三是根本无法评价哪些玩具和教具真正能适合儿童及其发展。这种做法,消耗的是大量的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的“产能”降低了,得到的只是一堆可以用以“自我安慰”、“自娱自乐”的东西。

       笔者并不反对在幼儿园由教师为儿童创制一些必要的玩具和教具,笔者反对的只是以此作为一种导向,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在幼儿园被倡导和实施。

      又如,要求幼儿园教师自己去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特别是要求每个幼儿园都要发展自己的课程,并以是否具有“与别人不一样”的课程作为接受教育评估的标准,也是一个“产出”与“产能”失衡的案例。

       这种做法的“产出”预期,其一是客观上存在一种能适合教师所面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其二是这样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在实际中并不存在;其三是教师能够通过努力,能够设计出达成这样预期的课程和教学活动。

       这种做法花费的“产能”,或许在物力和财力上不算太大,但在人力上却是巨大的。首先,哪怕是含有很多游戏成分的教学活动,其所要达成的预期目标都与多种因素有关联(包括政治、文化的优先性;学科之间的平衡;儿童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等等),一般的教师几近不可能在整体上加以把握;其二是可以寻找到有专业人士编制的、通过有关部门审定的课程和教材,它们都是许多年来人们研究或经验的结晶,认真选择这些课程与教材会比自己设计更为有效;其三是凭教师有限的经验编制和设计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往往从活动目标起就出现了偏差,使期望中的“产出”出现更大的偏差和错误。这种做法,消耗的是大量的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的“产能”降低了,甚至耗尽了,得到的只是一堆不自觉地“贻害儿童”、“损伤教育”的东西。

……

借用伊索寓言说道理

       如果借用伊索寓言中“鹅生金蛋”的故事,说明“产出”与“产能”平衡,达到有效的目的,可以做这样的解释:

      “鹅生蛋”原本是自然的事情。“鹅生金蛋”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既然故事中有的鹅能生金蛋,那么也会有鹅能生银蛋、铜蛋和铁蛋,还有更多的鹅能生的是鹅蛋。鹅生的蛋是“产出”,鹅生什么蛋,依据的是“产能”,即鹅能生蛋的本领,即不同的鹅能生不同的蛋,以不同的频率生产蛋。

       鹅能生蛋,但是一天至多只能生一个蛋,而且不可能不经由“休养生息”,常年累月不断地生蛋。要求鹅每天超越“产能”地去下蛋,虽然不如“杀鹅取蛋”那般极端,却也雷同慢性地折腾和消耗着鹅。以这种方式要求鹅生金蛋,到头来鹅不仅下不出金蛋,也下不出银蛋、铜蛋或铁蛋,甚至连鹅蛋也下不出来。

       为了达成“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达到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什么鹅能下什么蛋”的问题,即对不同水平的教师应有不同的“产出”要求。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教师都按照某个理念和要求,统一地都去“产出”同样的东西。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产能去下蛋”。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教师都按照某个理念和要求,不惜代价,甚至以伤害自身的方式去“产出”某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减负增效是达成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当务之急

      而今,鹅已经被要求不停地下蛋,而且不停地被要求下的是金蛋;而今,鹅已经消耗了大量的“产能”,虽然还是难以生出金蛋。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而今,为了达成幼儿园教学有效性,减负增效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所谓减负,指的是要减轻教师负担,不要让教师去做与自己的“产出”无关的事情,不要让教师去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这就好比不要让不会下金蛋的鹅一定要去下金蛋。

       所谓增效,指的是要改善“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问题,要明确每个教师能做的是什么,而不只是应该做到的是什么;要明确如何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做事的能力。这就好比要让鹅以自己能行的方式,下自己能下的蛋,并不断地提高自己下蛋的能力。

       我们不要期望每个鹅都必须下金蛋,我们更不能期望每个鹅不惜工本,不惜代价,以超出自己的能力的方式不断地下金蛋,如若这样,大部分的鹅是会“精疲力竭”的,到头来,会连鹅蛋也下不出来的。

责任编辑: ezness
收藏本页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4 -2015 朱家雄学前教育研究网 技术支持: Eznes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