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家简介 专家著作 专家论文 学术交流 学前教育课程资源 专家推荐 交流论坛 博客 联系我们
菜 死 了
2006-08-29        点击:4999

 

一个教师做的纪录

1.引言

关于“菜死了”这一话题,是我带孩子们去参观蔬菜大棚而引起的。

孩子们一进入蔬菜大棚,就被里边的各种各样的蔬菜吸引了。他们兴奋地说着各种蔬菜的名字,不时这里看看,那里摸摸,有时还凑上前去用鼻子嗅嗅。

几个孩子在辣椒边上争论着:

“快看!辣椒叶子上有好多小洞洞。”

“辣椒生病了。”

“不对。这些小洞洞是虫子咬的。”

“你看,我捉到了一只虫子。这些小洞洞肯定就是它咬的。”

在另一边,几个孩子正在争论番茄树有多高。

“我想,我爸爸会有这么高。”

“不会有这样高的。”

“我爸爸就有这么高!”

“不可能!不相信叫你爸爸来比试一下。”

这时,一个孩子说,“快来,快来!死了,死了!”

大家不知道什么死了,都好奇地围了过去。

……

2.纪录聚焦点

“你们看,这株西红柿死了。”

“不是死了,是蔫了。”

“蔫了就是死了。”

“这株西红柿还没有死。你看,这里还是活的。”

“哪里还是活的?”

“这里。我爸爸说,里边干了才是死了。这里是湿的,就是没有死。”

“一定是死了,要不放到这里干什么?”

“我知道了。这一株西红柿的叶子已经死了,因为它的叶子已经蔫了;但是它的茎还没有死,因为这里边还没有干。”

“这么说,它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它是有点死了。”

孩子们对蔬菜是在什么时候死的问题很感兴趣。有的说,蔫了就是死了;有的说,黄了就是死了;有的说,没有在地里就是死了;有的说,干了才是死了;还有的说,腐烂了才是死了。他们去问管理蔬菜大棚的老爷爷,老爷爷也被难倒了,他们又去问老师,老师说我们回去查查资料吧!

“你看,这里有一个掉到地上的西红柿。我想它也死了。”

“它还是活的。它里边有水。”

“它没在树上就是死了。”

“是活的。烂了才是死了。”

“这个西红柿还可以吃的,没有烂。”

“如果你吃它,你就是在吃活的东西。”

……

 

专家与教师对话的要点

u     生和死是生物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对同一生命体而言,生当拥有生的诸多属性,死当意味着诸多生的属性的丧失。

u     一株西红柿是“死”还是“活”,即使让一个学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回答,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孩子们居然能如此富有哲理地讨论这个不容易解答的问题,让成人常感到不可思议:蔫了就是死了、黄了就是死了、没有在地里就是死了、干了就是死了、腐烂了就是死了、掉到地上就是死了、没在树上就是死了、烂了就是死了……

u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当他们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时,他们会创造自己的“理论”,例如:“是活的。烂了才是死了。”“这个西红柿还可以吃的,没有烂。”“如果你吃它,你就是在吃活的东西。”幼儿的“理论”是非正式的直觉“理论”,开初非常简单,以后逐渐复杂。幼儿的“理论”虽然不如科学理论那么精确和连贯,却与科学理论有相似之处,如都需经受检验和修正。幼儿认知的发展就是一系列“朴素理论”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u     交流和讨论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幼儿在与他人的对话过程中不仅影响了他人,也受他人的影响:“这一株西红柿的叶子已经死了,因为它的叶子已经蔫了;但是它的茎还没有死,因为这里边还没有干。”“这么说,它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它是有点死了。”这一类的问题讨论使幼儿产生认知冲突,帮助他们重新思考甚至修正原先的“朴素理论”。

u     在参观蔬菜大棚的过程中,幼儿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共同建构知识。

u     发生在幼儿参观蔬菜大棚过程中的事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在众多的事件和言语中,教师能那么敏锐地捕捉到这样有意义的学习片断,并将它记录下来,成为认识幼儿如何学习的典型案例,说明这位教师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力。

 

青岛市黄岛办事处中心幼儿园供稿,朱家雄修改

《幼儿教育》,2005年第十一期

 

责任编辑: admin
收藏本页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4 -2015 朱家雄学前教育研究网 技术支持: Eznes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