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在南京和上海分别召开了题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学前教育论坛》的国际研讨会,笔者认为,这是在我国幼儿教育历史上应该记下一笔的事件,因为这两次国际会议吹响了我国幼儿教育应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号角。《重访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的主要作者托宾、薛烨等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注文化传承的学者们参加了这两次研讨会。
《重访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简称:《重访》,下同)是一个基于民族志研究的报告,是作者继1997年出版的《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的后续研究,这两本书在国际教育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该书的中文版已于去年在我国出版。
《重访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的核心观点
这两个研究都属于国际间的比较教育研究。大多数的这类研究都以社会和政治为聚焦点,而这两个研究却聚焦于文化。研究者的中心思想是,“文化是社会生活持续的根源,也是制约全球化、合理化和经济变化等多方影响的关键因素。幼儿园作为社会机构,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既反映文化,又辅助文化的持久传承。”
《重访》的作者之一,美国孟菲斯大学的薛烨教授认为,“文化是一个意义体系”,“文化实践中的各种观念、做法都是互相联系、互为支持的一个连贯系统”,“幼儿教育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
《重访》的第一作者,著名的人类学家托宾教授在该书的“序”中直截了当地提出了研究者的核心观点,他们认为,经济、人口、政治的变化都会对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产生影响,但是这些强有力的变化都会被隐含的文化理念和实践所制约。“幼儿园不仅反映其所处的文化,更是文化再生的重要场所。从我们开始‘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的研究算起,已经快有三十年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社会都经历了很多变化,尽管我们的研究显示每个社会中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仍持续不断地反映了该社会特有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价值观。即便是当代,中国的幼儿园仍培养幼儿学做中国人,日本的幼儿园培养日本人,而美国的幼儿园造就美国人。……在中国,不少人渴望幼儿园成为培养新全球经济中成功者的摇篮。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幼儿园的目标同时应是培养中国人。”
隐性的文化逻辑
在《重访》作者们的眼中,中、日、美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都反映了各自固有的文化逻辑,因为它内在的文化根基,这种逻辑既不容易受到改变也不容易借鉴或影响国外的幼儿教育。他们把这些内在的观念和实践称为“隐性的文化逻辑”,它与正式文件或明文规定的政策截然不同,它不容易受到监督、批评和改革。不像显性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实践,由政府文件规定、通过教科书阐明、经由大学老师教授、有正式名称、或者用各种办法使之一目了然。
在每个国家的幼儿教育中,研究者们都发现有隐性的、约定俗成的观念和实践,它们不会引起政策方面的争议,这些国家的幼儿园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都默默地遵循着他们自己的隐性文化逻辑。
例如,在日本幼儿教育中,约定俗成的或隐性的文化观念和实践,包括观察等待、在孩子打架时教师不过早干预的策略、强调移情心和情感(特别是孤独感和悲伤感)的发展与培养、珍视幼儿的“稚气”以及大孩子与小孩子一起游戏和照顾婴幼儿。在日本幼儿园中,1:30的师生比是日本幼儿教育一个明文规定的显著特征,但是用这个师生比来倡导幼儿教育中的教学目标和实践却是日本隐性文化逻辑,这一逻辑的主旨是幼儿多的班级必然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意识的发展和共同社会生活技能的发展。没有日本人会将美国幼儿园典型的1:10的师生比当作是评估幼儿园质量的要素而要求幼儿园进行改革。由于该逻辑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大多数日本文化的局内人来说,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没有必要也很难去解释这一文化逻辑。
又如,在美国,尽管各种幼儿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存在诸多不同,但是幼儿园中很多做法都是约定俗成的,反映了美国的核心文化实践的逻辑,其超越了形形色色的哲学和意识形态,这些幼儿教育实践包括强调选择,如要求孩子在“选择时段”必须选择自己要去的活动区玩;强调自我表达,如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感情以及用理性的方式解决争端;强调教师与班级中每个孩子之间双向关系的质量等。在美国,师生比是与评估各个阶段教育质量的高低联系在一起的,在幼儿园中,1:30的师生人数比在美国人眼里是不可想象或让人排斥的,因为他们相信的是,高的师生比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得到较多个人化的关注,班级管理问题也会少些。这些理念较为隐蔽,相对来说,政策的变化和改革的努力都不容易使其改变。
再如,在中国,当代大多数幼儿园中具有中国特点的观念和做法,也多不是通过自觉的努力或政治奋争才保存和流传下来的,而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传承机制进行的。中国幼儿教育实践遵循的隐性文化逻辑,包括强调练习与熟能生巧的传统、笃信榜样力量和批评的重要性、致力于集体的社会活动、对日常生活中群体体育活动的提倡等,都一直反映着隐性的、不言自明的、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做法,也无需进行争论,即使有显性的行政指令、监管或评估加以阻止,也无法从根本上甚至在表面上改变幼儿教育实践中这样的做法。
认识和尊重中国文化的隐性文化逻辑
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者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会得到广泛普及,并取代受传统束缚的本土教育理念,这一发展趋势的结果是教育实践和理念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趋同。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的学说,运用先进的、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一统天下”,这是必然的、合理的。这样的理念和想法,在全球化的背景中,随着物品交换、思想概念和人才交流的增长而变得似乎合情合理,但是在实质上却隐藏着文化殖民的危险,因为这些所谓的先进的、普适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只是一些经济强大的文化输出国的文化产物。
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文化多元是避免文化殖民的对冲物。
在一个文化系统中,组成该系统的文化实践中的各种观念、做法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支持的连贯系统,在系统中存在着规范或准则。在各种文化系统中,没有普遍适用的、最好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实践,多种适用于特定系统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共存,这就是所谓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能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幼儿的最好的幼儿园教育,而各种不同的幼儿园教育能分别适合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幼儿”。
中国幼儿园教育应该是中国文化延续和发展的过程,能持续发展的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做现代的中国人”打下基础。
当然,文化多元也包括向别的文化学习。但是,在幼儿园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中,学习来自其他文化中适合本土幼儿园教育的各种元素,为的是改变自己文化中不适合时空变化的方面,而不是为了实现“文化自殖民”。
认识和尊重中国文化的隐性文化逻辑,而不是采用全盘否定自我和接受他人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自己文化中的幼儿园教育,这是当今我国幼儿园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中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想一想《重访》中提出的与隐性文化逻辑有关的这样一些问题了,例如:
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以强调幼儿自主选择的活动区活动去弱化、替代甚至取消集体教学活动?
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以强调幼儿自由的户外活动去弱化、替代甚至取消集体操、体育教学活动?
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以强调幼儿的自我表现、表达去弱化、替代甚至取消模仿、练习?
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以强调师生比、专用活动室的多少等指标作为评估不同状况的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硬性标准?
……
以上这些问题只是当今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中很小的一部分。
所有这一类问题,都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上让我国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和园长,甚至是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处于矛盾之中:究竟是遵循基本来自异文化的显性逻辑,还是遵循中国文化的隐性逻辑。
所有这一类问题,都已经或者开始让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过去在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所推行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已经或者开始谋划未来我国幼儿教育应有的走向。
当然,所有这一类问题,都只是一些教育实践层面的、表面的问题,其背后都与文化传承有紧密关联,都与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紧密关联,而这样深层次的问题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