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ECD会议上
去年12月5日至7日,笔者应邀赴法国巴黎参加了国际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缩写OECD)召开的题为“标准、课程和教学”的会议,与会的都是国际经合组织成员国教育部主管学前教育的官员。我国不是该组织的成员国,而是该组织的伙伴国,笔者是作为会议的特邀专家参加这次会议的。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国际经合组织,是由34个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经济发达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国际经合组织收集和分析的许多资料都公开出版或在网上公布:从新闻发布情况、定期数据公布到专门的课题研究报告;从成员国的经济调研到定期的教育体制、科技政策以及环境评论。在教育方面,对各国政府最具影响力的是国际经合组织每三年发布一次的PISA测评报告,其测试分析结果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和调整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题为“标准、课程和教学”的工作会议上,主要讨论的议题是“学前教育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中所存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中所存在的挑战虽然不尽相同,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政府经费投入不足”、“教师专业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水准”以及“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难以证实(即教育评估难以进行)”等。
作为会议的特邀专家,笔者被要求在大会上做一个为时40分钟的报告,就大会的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论述对此问题的看法。从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原理出发,但凡基于浪漫主义理论的低结构课程,在课程编制,特别是在课程实施中,一定会遇到“对教师要求高”以及“评估困难”这两大难题,而人们往往会将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出路都寄希望于政府的加大投入上。而今,在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尽管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教育经费相对投入很多、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与课程理念基本一致,然而课程实施依然困难重重。笔者从学前教育课程原理到实际实施,阐述了类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博得了许多与会代表的认同。
在笔者参加会议的第二天(12月7日),在国际经合组织总部所在地的另一个会场上,该组织公布了2009年PISA测试的结果,中国上海学生的测试成绩,无论是总成绩还是3项分测试成绩,在65个被测国家和地区中都名列第一,而且测试成绩比其他国家和地区高出许多。笔者在会场上亲身感受到了国际经合组织的工作人员们和成员国的官员们都以惊讶和赞赏的目光和态度对待中国学生优异的测试成绩,感叹自己国家在教育上存在的差距。
话说PISA测评
PISA测试是当今全球最为权威的学生学习素养测试之一。
1998年,国际经合组织的29个成员国与其他国家一起开始研制国际学生评价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缩写PISA)。PISA是来自32个国家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专家在各成员国政府的指导下,合作制定了一种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都有可比性的、有效测量相关技能和以真实人生状况为基础的评价学生的方法。
PISA测试的目标是发展常规的、可靠的、与政策相关的学生成就指标,从而达到关于国家教育体制的质量、公正性和效率的评价目标。PISA测试关注四个子目标的实现:学习成果的质量、学习成果的等价性和学习机会的均等性、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以及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PISA显示了政府的责职所在,即定期地,在国际普遍接受的框架内,用学业成绩来监督教育系统的结果。其目的在于运用一种反映成年生活所需要技能的创新模式,为政府对话、为制定和执行教育目标中的合作提供新的基础。” “PISA测试的最重要价值在于让世界各国都能在全国范围内动员一切力量,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帮助教师更好教学,帮助学校教育系统更为有效。”
PISA测试运用最新的教育测量理论保证评价工具的公平、公正,使用高质量的评价工具、严格的抽样、周密的数据收集机制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教育体系和学生发展水平给予高效度、高信度的评价。
PISA测试提供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知识和技能基准状况的基本情况指标;说明这些知识和技能与重要的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变量相联系的环境背景指标;源于数据收集的持续性,说明测试成绩发生变化的发展趋势指标。
PISA测试使用目前可以使得心理与教育测量达到客观等距的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测验以及通过学生问卷和学校问卷收集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教育因素的指标进行题目的建构、参数校准和相关分析。
PISA测试是一项定期的、动态的监控方案。第一次PISA评价在2000年开展,以后,每三年将进行一次评价,评价内容为3个“领域”:阅读素质、数学素质和科学素质,这3个“领域”构成每次评价的核心。
PISA测试的核心是应答公共政策问题。政府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我们的教育是否为儿童将来全面参与社会做好了准备?”;“什么教育结构和实践能使处于劣势环境中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校教育资源的质量对学生成绩产生多大影响?”PISA会提供一份有关所有参加调查国家的详细评价结果报告,使各国政府对上述的问题得到深入的了解。
PISA测试的基础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终身学习就是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要不断通过学习获得为成功的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所必需的新知识和技能。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习中获得自己终身所必需的所有知识,要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他们必须在一些关键领域中——如:阅读素质、数学素质和科学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的,他们也必须能够组织和调整他们自己的学习,独立学习和集体学习,并能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这就要求他们要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和方法。为了评价这些因素,PISA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报告有关他们自己的情况;学习动机、对自己的了解和对不同学习环境的态度。
PISA测试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真实地测试符合各参加国国情的有用的技能知识,测试的结果可被用来选择有效指标作为评价技能和知识的内容,并且符合国际可比性评价的要求。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通过对比自己国家或地区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教育系统的成就表现,教育发展趋势走向,能够帮助他们总结已有政策的经验,改善教育体制,并基于PISA提供的指标体系更好地评价和监控教育体制的效力与发展。
2010年12月发布的2009年度OECD的PISA测试报告显示,在全球约47万名接受测试的15岁学生中,在全部3项测试中,中国上海学生平均成绩为556分,其次为韩国(539分)、芬兰(536分)和中国香港(533分)。平均分排名前十的亚洲国家还有新加坡(526分)、日本(520分)。美国学生在此次测试中表现平平,排名第26,比该国2000年参加第一次PISA测试时的排名要低。
在阅读测试中,上海学生的平均得分为556分,排第一,排在第二的是韩国学生,平均分539分,美国学生平均得分为500分,排名第17位。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良好。精熟度最高的“6级”中,上海占2.4%,仅低于新加坡的2.6%;“5级”占17%,具有明显优势。学生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3个认知方面的表现较好。此外,上海有92%的学生每天进行趣味性阅读,对阅读的喜爱程度指数为0.57,显著高于OECD测试平均值。
在数学测试中,上海学生平均得分为600分,第二名新加坡为562分,美国学生平均得分为487分,排名第32位。
在科学能力测试中,上海学生平均得分575分,排在第二位的是芬兰,平均分554分,美国学生平均分为502,排在第23位。
在这份成绩单上,阅读素养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上海、韩国、芬兰、中国香港、新加坡;数学素养前五位为中国上海、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中华台北;科学素养前五位为中国上海、芬兰、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除了芬兰之外,亚洲国家和地区可谓独占鳌头。
不同的感受,难解的疑惑
从法国回国后,笔者在媒体上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在巴黎所获得的感受全然不同。
尽管我们不必太在意“老外们”的评论,但是看看来自一些西方权威机构和人士的评论多少还是有点启示作用的:
l 里根政府时代美国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对上海学生的测试成绩感到震惊,他认为这个结果对其心理震撼度不亚于“珍珠港事件”和前苏联抢先将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l 面对美国学生在测评中的表现,美国教育部长阿尔尼·邓肯坦言,“这是让我们醒来的号角”。邓肯说,“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美国需要从其他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学习很多东西。”他还说,“我知道怀疑论者想要就这个结果进行争辩,但我们认为这个结果是准确可靠的,我们不得不将它看作是挑战,以便做得更好。”
l 不久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发表讲话时,他回忆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促使美国大幅增加数学和科学教育投资的历史,他认为,这帮助美国赢得了太空竞赛。“50年过去了,印度和中国的数十亿人,突然间卷入了全球经济,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才能胜出,”他说,“现在,美国面临着落后的危险。”
l 美国舆论对此测试结果进行了大量讨论。美国媒体认为,亚洲教育正在崛起,而这并非偶然。虽然并不存在一种取得教育成功的“亚洲道路”,因为亚洲各国教育的成功程度不尽相同,不过,表现出色的亚洲学校有一些共同点:严格的标准、条理清晰的课程安排、高素质的教职工、注重数学和科学、学生付出更长的学习时间和更多努力等。
l 国际经合组织秘书长安格尔·古里亚认为:“中国上海在此次测评的各项中都以明显优势领先,这表明在中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也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 他还说,“良好的教育质量意味着该国在未来会有更强的经济增长力。”
l 国际经合组织特别教育顾问施莱歇尔表示,中国绝对不应该被低估。他指出:“实际上,我们在中国的12个省份进行了PISA测试,即使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测试成绩也接近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
l 一位美国记者认为,相对于过分散漫自由、校际差异巨大的美国教育,中国学校注重课堂纪律和课程安排、教师责任心、学生付出更长学习时间和更多努力等做法,自有可取之处。
再来看看笔者在我国的媒体上看到的来自自己国家的一些评论,这样一些评论,不仅只是反映了评论者对PISA测试的无知,而且反映的是评论者固执的偏见:
l 上海测试成绩不代表全国水平。
l 这只是一个全球教育研究项目,测试结果并不具备可比性。
l PISA注重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反映的仍旧是知识教育的结果,而这恰是中国学生的强项。这一成绩,不应遮蔽我们在个性培育、人格教育、创造力教育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事实。
l 仅仅上海一地无法反映中国的教育整体水平;其次,PISA主要考察的仍然是掌握绝对知识的水平,对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中国教育中比较薄弱的方面则没有反映。
l PISA不能反映学业是否适合学生个性成长,仅仅能够说明中国教育很重视学业知识的掌握。
l 美国的教育观念对于单纯掌握知识并不是很注重,而主张培养探索精神、自主性,这使美国孩子未来的发展更具多样性。而中国长期以来则是单一取向,这样的模式往往导致孩子们“走向同一条路”,缺乏个性、自主性和多样发展。
l 上海测试成绩表明上海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l 上海取得好成绩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l ……
国家教育政策的风向表
有人说,与其说,PISA测试是在考学生,倒不如说它是在考政府,在考察被测试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是否有效运行,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否对头。
事实上,世界各国政府无一不对PISA测试的结果给以极大的关注,并及时以此为参考依据,调整自己的教育政策。PISA测试真切地传递着重要的信息:面对21世纪国际间激烈的竞争,各国政府都需要“建立迅速提醒决策者的机制,及时纠正任何不利趋势”,都应像对待经济发展指数那样建立人力资源发展指数,及时发现和判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育改革的措施。
例如,德国自2000年起,在PISA测试中屡屡落败,远远落后于位居首位的国家,导致德国政府不得不将教育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采取种种措施,进行改革,如加强对移民家庭学生的德语基础教育,使他们的语言能力达标;优化课程设置,分工明确,提高德语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倡导纪律和良性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又如,日本历经十年“无压力教育”的教育实验后,发现学生参加国际测验的成绩节节下降,数学从二○○○年的榜首到二○○六年退居第十。为提升下一代的竞争力,政府决定大增小学教科书内容,尽管日本各界对这项政策转变存在意见分歧,这一转变依然坚决执行。2009年度 PISA测试结果显示,日本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第8名,上次第15名)、“数学应用能力”(第9名,上次第10名)以及“科学应用能力”(第5名,上次第6名)等科目的排名均有所上升,日本文部省分析表示,此次评估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与排在前几位的国家或地区相比分数差距依然很大,仍需进一步改进。
近些年来,人们似乎有一个共识: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不在美英等国,而在芬兰,其依据就是PISA测试的成绩。许多国家和地区以芬兰教育为楷模,调整自身的教育制度,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包括中国海峡两岸在内的学者们似乎也都在忙于帮助政府做这样一件事情。具有戏剧色彩的是,2009年的PISA测试成绩表明,芬兰虽然依旧名列西方国家之首,却已经被一些东方国家和地区超越了。
作为名列前茅的我国上海以及其他地区,应该如何思考我们的教育问题呢?
笔者的拙见
作为中国人,我们“借用国际的眼光”,不得不经常地、及时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笔者看重PISA测试的评价理念和技术,更看重的是我们所获得的测试成绩(世界第一),因为这是“货真价实”的,由不得半点虚假。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国际上那么多人都很在意的事情,我们自己却不很在意呢?如若我们自己都还不在意,甚至错误地解读PISA测试的结果或错误地解释自己的话,那么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笔者不能明白的事情包括:
l 我们中的许多人想问题的方式为什么总是那么微观?应该看到,只是从教育视角去认识教育、研究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早在上世纪,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就曾对自己亲身经历以及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发表过体会,他说,“离开了社会背景,课程争论的意义也就黯然失色了”, 因为“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
l 这次公布的成绩,源于东方文化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在测评的前列。我们中的许多人想问题的方式为什么常常对东方文化在教育上所具有的长处不以为然?应该看到,东方文化也有璀璨的一面。我国上海地区测试项目的负责人在总结上海测试获得成功的原因时,将“得益于中国社会重视学习的文化传统,百姓对子女教育抱有很高期望,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好的结果”归为首要原因,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历代老百姓信奉的就是“业精于勤,毁于戏”。
l 我们中的许多人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结论,为什么往往会与西方社会一些牢牢持有西方价值观不放,而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持有不一致观点的人士几近一致?
l 我们中的许多人为什么总是不满自己的一切?我们的教育固然存在问题,需要不断革新,但是并非一无所是。应该看到,否定我们以往的一切,这并不可取。
l ……
如果需要问及,笔者对国际经合组织PISA测试成绩的公布有何想法的话,笔者的想法是:
l 中国的学生之所以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教育等因素的综合效应,决非偶然。
l 外国人看中国的教育,他们不可能真正明白中国的教育实际发生了些什么,就像他们不太明白中国的经济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但是他们懂得,“测试结果是硬道理”,没有好的结果,就是没有质量的教育。我们中国人看自己的教育,更应该懂得“测试结果是硬道理”,没有好的结果,就是没有质量的教育。
l 我们还要懂得为什么我们已经取得了好的结果。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原因究竟在哪里?
l 我们应该认真反思,我国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究竟利处和弊端各自在哪里,不要按照某些从来就没有证实过的理念和偏好(它们大都是泊来品)主观地、随意地对我国的教育加以肯定或否定。
l 我们应该如何以全球化的视野,以务实的精神继续在教育上独占鳌头呢?
l 我们决不可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轻易地抛弃,否则我们将付出十分沉重的代价。
l ……
有人会以“中国的教育出不了创新人才”为理由,从根本上否定我国的基础教育。PISA测试的结果没有证明这一说法,而恰恰证实的是其相反。其实,如若说“中国的教育出不了创新人才”这一说法还有道理的话,那么问题恐怕出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出在这些地方的体制、机制等方面。
我国的学前教育能做些什么?
PISA测试的结果以及在全世界掀起的波澜,让我们从世界看中国,也让我们从中国看世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政策,应该如何确定前进的方向。我们至少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国学前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的一环,学前教育能为基础教育保持优势状态做些什么?如何根据我国的现状,以最少的代价,以适合自己文化和国情的方式,取得最高效益的学前教育?
l 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地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下,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普及农村的学前教育。
l 质量是教育的基本诉求。要以开放和求实的精神和态度,分析我国学前教育的优势与弊端,在行动上扬长避短,保证学前教育既能有益于儿童的发展,有能为儿童入小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l 正如国际经合组织秘书长安格尔·古里亚所言:“良好的测试成绩是经济增长的有效预期,而经济富裕和教育经费高投入这样单一的因素已经不能保证良好的测试成绩。PISA测试表明,将世界划分为经济富裕、高教育质量国家与经济贫困、低教育质量国家的想法已经不复存在。” 要懂得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尚不富裕,教育资源匮乏,因此,思考学前教育问题的方式以及行动方式不可如同有些发达国家一般,只能走穷国办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道路。要相信,这样做是做得到的。
走穷国办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道路,不可盲目遵循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或者正在走的道路,而要充分认识自己文化和社会的特点,走自我创新的道路。